
前不久,美国《纽约时报》的记者黄瑞黎以一种不光彩的方式误导公众对中国疫苗的看法,将其诋毁为“无效疫苗”,并呼吁人们不要使用。然而,当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欧美生产的疫苗上时,《纽约时报》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。
最近,《纽约时报》刊登了一篇关于辉瑞BNT疫苗有效性下降的报道,但却表现得非常“客观”和“科学”。记者Carl Zimmer指出,尽管以色列卫生部的研究表明印度德尔塔变种毒株导致辉瑞BNT疫苗的有效性从5月的95%下降到了7月的64%,但这一研究并不能全面反映疫苗的效力。多个因素在评估疫苗有效性时都要考虑,加拿大的一项研究甚至显示该疫苗的有效性达到87%。报道还强调,尽管辉瑞BNT疫苗的保护效力下降,但大多数疫苗仍然可以防止住院。
然而,这种客观态度与该报之前对中国疫苗的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记者黄瑞黎在之前的报道中选择性地隐瞒科学事实,给中国疫苗贴上“无效”的标签,并呼吁人们不要使用。她的不负责任报道引起了中国网民和学者的不满,也遭到了一些美国媒体同行的批评。然而,黄瑞黎至今未能回应这些质疑,令人感到遗憾。
更令人不解的是,她竟然在《纽约时报》刊登了一篇辩解辉瑞BNT疫苗的文章后,主动转发了这篇报道,暴露了她的双重标准。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操作让人不禁感到震惊和不满。事实证明,《纽约时报》在处理疫苗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偏见,损害了公众对疫苗的信任。
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,媒体应该本着客观、公正和科学的原则,为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,而不是利用双重标准来满足某种政治目的。媒体的责任远不止于此,它还应该发挥教育和引导的作用,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、医学和公共卫生等复杂领域的知识。只有通过合理的教育和信息传递,公众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,更好地应对疫情等挑战。
综上所述,媒体的双重标准对于公众和社会都是不利的。我们期望媒体能够恪守道德和专业原则,为公众提供客观、准确的信息,维护社会的健康和稳定。这是媒体的职责,也是公众的权利。
